我市第二期“能工巧匠”评选揭晓

7月15日,记者从市总工会获悉,经过基层广泛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的严格择优筛选,我市第二期“能工巧匠”评选揭晓,赵益民、王永霞等10名参评选手胜出。通过市总工会审定后,将被授予“能工巧匠”称号。
第二期“能工巧匠”入围名单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耀霞 希努尔男装股份有限公司制版师;
王永霞 山东梦金园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任,电工;
孙传慧 山东雷奥新能源有限公司炼焦车间热修热调工段工段长,设备维修;
许世亮 雷沃重工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分公司拖拉机工厂制造部焊接车间机罩班班长,焊接工;
张跃勇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州市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专工,变电维修;
赵益民 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馆长;
徐国栋 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运营维护中心副部长,维修钳工;
董联军 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伦铜版纸工厂叉车班长、 包装机台长,叉车工;
谭 焱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临朐县供电公司线路管理员,电工;
谭寿亮 潍城区南关街办中心小学,教师。
斑驳绿锈间与古人对话

作为中国四大仿古铜产地之一,老潍县的仿古铜技艺历史悠久,是扬名国内外的手工艺。潍城区陈介祺故居陈列馆馆长赵益民,除了馆长的身份,还是潍坊仿古铜界的领军人物。“仿古铜器实际上就是要学会与古人对话,善于揣摩古人的心思,这样制作出来的青铜器才会有生命力。”7月24日,记者走进赵益民的工作室,听他娓娓道来每一件青铜器的故事。
半路转行自学成才
据记载,潍坊仿古铜器工艺的产品主要是仿制爵、鼎、盘、炉以及佛像、鸟兽和人物。当时一个名叫胥伦的农民,巧于手工制作,并擅长书画,为了糊口,他铸造假汉印和古代造像,冒充真品,卖给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家陈介祺。当陈介祺发现是冒牌假货后,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尽出个人所藏三代青铜器、六朝佛造像、印章等文物,与他共同研讨,以求仿制。经过协作,采用拔腊翻砂法仿制,制品惟妙惟肖,几乎乱真,从此胥伦名扬四方,仿古铜器也在潍坊广为传播。
许是缘分使然,作为陈介祺故居陈列馆的馆长,今年59岁的赵益民同样也是一位仿古铜研制的“行家”。自幼喜欢画画的赵益民,中学毕业后,开始学习油画、雕塑,而在工作之余,研究青铜器是他最大的爱好,不管出差还是外出写生,只要遇到与青铜器有关的书籍,他都会买回来慢慢研究,《中国青铜器全集》、《商周青铜酒器》、《青铜器卷》……都成了他的“宝贝”,为了买书,他曾经一天之内两次前往北京,生怕去晚了,书被别人买走。
在26岁之前,赵益民从事的一直是与美术有关的工作,直到1983年,他在朋友那里看到一本《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一下子唤醒了他沉睡多年的梦想,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放弃当时在广告美术公司做设计的工作,转而走研制仿古铜艺术之路。
“小时候我家不远处有一家文物店,我经常过去玩,有一次,文物店里摆出一个四足方鼎的仿制品,我当时看了一眼,就被鼎上精美的纹饰吸引住了,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至今回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转行后的第一年,赵益民就创作了他的第一个雕塑作品《黑蛋》,紧接着又创作出《迎接未来》、《东方破晓》、《九曲黄河》等一系列雕塑作品,而在他看来,要做仿古铜,美术和雕塑功底都不能少。
揣摩古人心思创作
7月24日,在赵益民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屋里陈列着数十件大大小小的青铜器,青绿色的铜锈,斑驳中透露出一份沧桑,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若不是提前知道赵益民是从事仿古铜器制作的,这么多造型逼真的青铜器摆放在一起,记者还以为走进了博物馆。“这里面有不少青铜器都是从咱们山东出土的。”每一件青铜器的历史故事,赵益民都能娓娓道来。
赵益民告诉记者,一件仿古铜器,要经过制蜡像、胚烧、熔炼、浇铸、着锈等十几道工序,费时费力,这些工序涉及到考古学、铸造学、材料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制作的时间少则十几天,长则数年。“仿古铜器并不只是单纯地制作出青铜器的样子,重要的还是学会揣摩古人的心思,这就像是与古人进行对话,要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研究他们在制造青铜器时的心理。”在赵益民眼里,每件青铜器都带有古人特有的思想。
现代人要揣摩古人的心思,难度可想而知,在揣摩过程中,只要稍有偏差,赵益民就会“狠心”地将即将成型的青铜器摔在地上,制作方鼎的时候,他摔了6次才满意。“心疼归心疼,但该松手时就得松手,虽然只差一点,但古人的思想已经没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赵益民又在青铜器的美学观赏度上下工夫,依据跨时代的审美观,对青铜器作品进行创新设计。
2000年,山东省政府赠送澳门回归的礼品《齐鲁风情迎荷瓶》,正是赵益民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亲自设计操刀完成的。荷瓶采用仿古铜工艺制作,整体造型上圆下方,庄重华美,瓶口似盛开莲花,瓶体饰凤鸟回首飞翔,瓶腹雕山东景观,瓶座刻水纹图案,瓶高1999毫米,记澳门回归之年,重880公斤,寄山东8800万人民的良好祝愿,这项设计还荣获了国家专利技术发展成就奖。
曾多次获行业冠军
为了让制作出来的青铜器有历史感,赵益民研制了包括锈液配方在内的仿古铜着锈工艺,在器皿上生成的红斑绿锈自然生动,着锈后随着时间的沉淀,锈迹会越来越逼真。在工作室中,记者看到一大一小两个毛公鼎,鼎内刻有一行行铭文。“这篇铭文共有497个字,都是我手工刻上去的,大号的鼎用了3个多月才刻完,小号的鼎刻了近半年。”赵益民告诉记者,老潍县的仿古铜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作为手工艺品还是纯手工的好,所以不管设备如何先进,他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仿古铜器,这样才能将老祖宗技术传承下来。
凭着这份热爱和专心,赵益民设计制作的仿古铜器,有不少被博物馆展出,在行业比赛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也成为夺冠热门。2006年他设计制作的《仿古铜鼎》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铜器作品《金鸢》在2016首届中国(潍坊)国际风筝文化创意设计作品暨风筝扎制作品大赛中荣获铜奖,他本人也在2014年被轻工行办、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潍坊仿古铜界“领军人物”荣誉称号。
除了设计制作青铜器外,赵益民还将仿古铜的制作工艺扩展到了仿古铜印章上,在印坯底下镶上石头,铜印爱好者就可以自由选择印章顶部的立体图案,制作自己喜欢的印章。30余年的研究,让赵益民日渐感悟到,仿古铜不单单是一种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将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銅價收藏价值融合为一体,只有这样,仿古铜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跟着赵益民学习仿古铜器,对于这些徒弟,他都将自己掌握的技能悉数传授,“我当年自学的时候失败过很多次,也走过很多弯路,这些失败实际上也是一种成长,现在我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年轻一辈,他们就可以少绕一些路。”现在赵益民已经培养出设计人员5人,工艺制作人员20余人。其中有一人进入博物馆从事青铜器修复制作,还带出来一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

电焊“许大拿”是个小年轻
“90后”许世亮焊接比赛经常拿冠军,并设计出新焊接工装

许世亮在进行焊接

许世亮在工作中

许世亮在向同事传授技能
18岁到22岁,对不少人来说,可能还在大学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对雷沃重工农业装备事业部拖拉机工厂的电焊工许世亮来说,却是一段从电焊“菜鸟”到“冠军”的蜕变之路。从实习时的操作速度慢,到如今连续三年获得公司焊接比赛第一名,以及全市焊接技能大赛第一名的耀眼成绩,“大拿”许世亮凭借的是对电焊的喜欢,更是平日里辛苦练习、认真钻研的结果。7月26日,总是喜欢尝试“走新路”的许世亮表示,在电焊这一行业上,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从小喜欢电焊长大后入了这行
7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坊子区的雷沃重工农业装备事业部拖拉机工厂焊接车间看到,里面一片忙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因为是焊接车间,焊机与板材接触时,难免会火花四射,加上室外的高温天气,车间内虽然开着风扇,但温度已经到了40多摄氏度。
在工人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正在工作的许世亮,摘掉安全帽、眼罩和口罩后,一张满是汗水的脸庞出现在记者眼前。1994年出生的许世亮已经在雷沃工作四年,对于车间的这种高温,他早已经习惯。
“我们工作的时候,得穿上阻燃服,衣服的拉链需要全部拉起来,身体感受到的温度会比车间里的还要高。”擦干脸上的汗水后,许世亮笑着说,小时候家里有台电焊机,耳濡目染的他就喜欢上了电焊,当年选专业的时候自然就选择了电焊专业。
在学校学习了两年的理论知识后,2012年他来到了雷沃重工农业装备事业部拖拉机工厂实习。前三个月的培训期,让许世亮看到了书本知识与现场实践的差距,同时也让他的电焊技术有了稳固的基础。“刚开始实际操作时,我的速度比其他学员慢了很多,为了赶上他们,我只能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一个人多练习,晚上下了班,我就找来一些废铁,继续在车间里练习焊接技术。”许世亮对记者说。
都说勤能补拙,凭着这股子勤奋劲,原本落后的许世亮逐渐赶超上来,而且成为同批学员中拔尖的焊接工,实习期结束时他还被评为“明星实习生”,并被评为当年的“先进工作者”。
闲着没事就看视频,研究各种焊接技术
在2013年雷沃重工举办的焊接技能大赛中,各个厂里都选拔出一批优秀的电焊工参赛,参加工作一年多的许世亮经过层层选拔,凭借着过硬的操作技术,顺利进入总决赛,成为当年年龄最小的比赛选手,并且获得了“技能进步最快奖”,许世亮也成了那次比赛中的“黑马”。2014年的焊接技能大赛中,许世亮获得了第一名,同年在首届青年焊接技能大赛中,也获得了第一名,并先后荣获“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许世亮辛苦的练习和钻研。“要想焊缝平整,达到优质的标准,操作时手一定要非常稳,有时担心呼吸过重会影响手上的操作,我都屏住呼吸焊接。”许世亮告诉记者,一把焊枪大约2斤重,为了练习手的平稳度,他会在手臂下方吊上一块与焊枪重量接近的砖头,一练就是大半天。下了班没事时,他就从网上找各种焊接的视频进行研究,发现有好的焊接技术,他就会用车间里下脚料进行练习。
当年参加市里比赛之前,因为刚拿了公司比赛的第一名,许世亮心里压力特别大,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在车间里练习到晚上九时多才回家。“说不紧张肯定是假的,比赛前的那段时间,我还失眠了几次,不过临近比赛的时候,我把心态调整好了。参加比赛的时候,虽然有时间限制,但好在发挥得稳定。”对于那次夺冠,许世亮认为是在他意料之中的,因为他就是奔着第一名去的。
随着雷沃产品制造自动化的不断升级,拖拉机工厂焊接车间引入大量的气动工装,面对陌生的新鲜事物,许世亮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查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对各种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有了深入的了解。“可能是因为从小喜欢,不管是加班练习还是平时去查阅资料,我还从来没觉着累,每次练出新的焊接技术后,我就会特别高兴。”许世亮说。
改进技术,让公司年节约10万多元
许世亮焊接出来的焊缝,经常让同事和领导感到惊叹,尤其是他焊接的“鱼鳞纹”表面平整,纹理均匀饱满,如同鱼鳞一样,车间里不少工作多年的电焊工,对于他的焊接技术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又总是不走“寻常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焊接方法,在他当学徒的时候,总是让带他的师傅既无奈又惊喜。
“每位师傅都有自己焊接的‘套路’,这些经验都是他们自己日积月累琢磨出来,也是最适合他们的,所以他们在教我们的时候,也是按照他们的焊接习惯来教。”许世亮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不太听师傅的话,如果师傅让平焊,他就想试试竖焊,为此他曾焊坏过很多次。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不墨守成规,如今他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焊接技术。
2013年,雷沃农业装备新开发了TD1000拖拉机,作为公司的明星产品,拖拉机机罩作为外观件,外观质量的好坏关系用户对雷沃产品的第一印象。在生产过程中,许世亮发现机罩焊接时,按照原来的操作,需要两个人翻转机罩另外一个人实焊,操作过程中如果配合不同步就会出现焊偏或是磕碰划伤等质量问题。他把问题看在眼里,心里就琢磨有没有什么省力又能保证质量的焊接办法。有了改造的念头后,他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同车间的设计团队一起天天围着原来的工装研究,三个月后,他们设计出了机罩气动焊合工装,该设计使产品焊接质量实现了100%合格,并由原来的三人操作改为单人操作,让公司年节约10万多元。
如今,22岁的许世亮已经是拖拉机工厂焊接车间的副班长,因为技艺精湛,每年新员工入职的时候,厂里都让他当师傅,他也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新同事,也难怪同事们都说他是厂里最年轻的师傅。“我才工作四年,对电焊行业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接触到,焊接知识也还需要丰富。”对此,年轻的许世亮表示,他会继续努力钻研。

以金焊金她第一批“吃螃蟹”
王永霞亲自见证并参与了“无焊料焊接技术”的发明与推广

王永霞正在对首饰进行上光

在消费者惊叹于黄金首饰美轮美奂的设计时,在山东梦金园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工作了十几年的王永霞,更感叹于黄金首饰制作工艺的改进与进步,从最初的焊药焊接到现在的“以金焊金”,王永霞亲自见证并参与了“无焊料焊接技术”的发明与推广。7月28日,记者在公司生产车间中见到王永霞,听她讲述她与黄金的故事。
在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有的操作台上摆放着一台类似于电脑主机的机器,伴随着工人的忙碌,操作区里发出阵阵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声,在此区域工作的工人面前都架着一块透明的防护板,工人将要焊接的部件用手指捏住,放在挡板下,挡板下立马出现一小团银白色的电花,伴随着“啪啦”一声,一个部件的焊接就完成了。
“这种就是‘镭射点焊’的操作,用的是物理焊接的原理,不用加任何焊药,加工起来速度也快。”作为“黄金饰品无焊料焊接技术及产品”技术创新的参与者以及第一批掌握该技术的技术人员,王永霞一脸的自豪,这项技术改变了传统工艺过程需要添加辅助原料的做法,使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排放,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并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为让工人们尽快熟练地掌握这项技术,当时作为生产车间主任的王永霞亲自上阵,手把手地将技术教给工人,而这一教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迄今为止,她已经累计带徒300余名。
天天在生产车间中工作,王永霞对黄金首饰的每个加工步骤都了然于心,平时工人遇到什么生产问题,也都习惯找她商量对策。“我刚进厂的时候,也是从一线开始干起的,每个操作环节我基本上都干过。现在的操作技术都已经很成熟了,但总有一些地方是可以继续改进的。”王永霞说,在工作中只要多留心,多研究,有时只需要改动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节省下不少的费用。
作为生产车间的“领头人”,王永霞带动员工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项,仅她本人就获得3项发明专利。在工作之余,她还带领员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扶贫济困、安老助学、大病救助等方面始终走在前头。

这个体育老师酷爱“动手”

谭寿亮设计的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正在潍城区中小学广泛推广

谭寿亮向记者展示自己设计创作的坐位体前屈测试仪
在中小学,测试坐位体前屈时用到的都是“高大上”的电子仪器,不过这种电子仪器需要插电后才能使用,对于一些没有室内操场的学校来说,使用起来难免受限制。潍城区南关街办中心小学老师谭寿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试验后,最终发明一款不用电,而且携带方便的坐位体前屈测试仪。7月31日,记者了解到,谭寿亮的这一设计不仅在今年的山东省中小学自制教具展评中获得一等奖,还在潍城区的中小学中得到广泛推广。

箱子“变身”测试仪

7月31日,记者在潍城区南关街办中心小学门口见到了谭寿亮。虽然学校已放假,但闲不住的谭寿亮经常来溜达。“校园里的这些花花草草也该修剪一下了,要是一个暑假不管它们,等开学就该长‘疯’了。”作为学校的体育老师,谭寿亮还主动承担着修剪花草的工作。

随后记者随谭寿亮来到一间办公室,他从墙角处拎出一个长方形的木箱子告诉记者,这就是他设计的坐位体前屈测试仪。

在记者的诧异中,谭寿亮开始给箱子“变身”:解开箱子上的束缚带,木箱的几个面从原本的折叠状态,伸展开变成一个一米左右的坐垫,剩余的箱体立起来与坐垫连接在一起,对着坐垫的一面箱体上画着两个小脚丫,上面写着“请将双腿伸直,双脚放于此处”,原本固定在箱子里的一个标尺,被谭寿亮拿出来固定在箱体上。

“测试的时候,学生坐在垫子上,双脚蹬在小脚丫上,双手伸直,用指尖推动标尺上的游标就可以了。”说着,谭寿亮坐在垫子上示范起来。记者注意到游标其实是一架小飞机,飞机的侧翼上竖直固定着一个红色指针,向前推动时,指针指向的数字,在标尺上可以一目了然看清楚。

材料都是废旧物品

“这架小飞机是我从废旧玩具上拆下来的,标尺槽用的是家里的窗帘轨道,木箱子的用料都是家里装修剩下的木板。”这个“废物利用”后产生的设计看似简单,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却耗费了谭寿亮大量的心血,木板怎么样钉才可以既能伸展又能折叠,坐垫做多长才能适合学生用,木箱中的每个细节都是谭寿亮反复试验后得出的最佳结果。

谭寿亮告诉记者,坐位体前屈测试被列入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后,学校里没有专门的测试仪器,只能去周边的学校借。仪器借来后,他发现必须连接外接电源后才能使用,要想在操场上用,根本不可能,仪器又特别重,搬动起来也特别费劲。于是,他就萌生了自己设计测试仪的念头。

有了想法后,谭寿亮先是把借来的测试仪仔细研究了一番,弄明白了工作原理,然后就开始查资料问同事,不用电、实用、准确度高是他设计时的几大原则。几个月后,他设计的第一代坐位体前屈测试仪诞生。

“第一代测试仪解决了不用电的问题,可能是占地太大,时间一久,标尺就在磕碰中出现了损伤。我当时就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测试仪不占地方,最好是不用的时候可以收起来。”经过多次修改,最终有了现在的版本。

常帮同事做教具

记者了解到,谭寿亮设计的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曾经在2015年先后被潍城区教育局和教育局评选为优秀教具一等奖;今年4月份,他带着测试仪去参加山东省中小学自制教具的展评,同样获得一等奖。而目前,他设计的这个测试仪正在潍城区的中小学进行广泛推广。

今年58岁的谭寿亮已经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了30余年,除了体育老师的身份外,他还是学生们参加市里以及省里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指导老师,并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平时工作中,谭寿亮也是一个喜欢“动手”的人,同事上课时需要用到一些教具,大家都习惯找他帮忙。每次他做出来的教具,用的都是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但却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学校的经费有限,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做教具的时候正好能用到,这样既可以废物利用,还能节省经费。”谭寿亮说。